近日,“新建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高铁连接线杭州西站站房及相关工程”在杭召开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专家评审会。会上,专家评审组通过听取汇报与质询,同意该项目通过公共建筑三星级绿色设计标识的评价。这标志着我市首座交通枢纽类三星级绿色建筑终评通过,开启杭州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新起点。
△杭州西站枢纽效果图
在绿色建筑方面,杭州西站站房及相关工程共有八大创新举措:
▶站城融合
杭州西站枢纽“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将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高铁站的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互联互通。
在高强度的一体化开发下,通过“站场拉开”、“站场抬高”、“多维交通”复合型开发,弱化了车场对城市交通阻隔和空间隔离,平衡铁路客站“交通--场所”关系,更好匹配公众出行需求,使多方主体共享城市立体空间的经济效益和开发价值。
△杭州西站枢纽剖面图
在站房下部引入自然光线,形成贯通多层、视线可达性较好的贯通空间,中央进站又更有效提高旅客进站效率;设置线下进站、换乘夹层及停车夹层等复合功能组合;再结合四个象限综合开发垂直交通空间,从地下到屋顶都能够步行联通,实现站与城、城与城多维度立体化联系。
△云门效果图
不仅如此,西站枢纽还设置云门、云谷空间,综合开发,在站区打造区域节点,为旅客,也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服务共享场所,衔接站和城。
▶改善建筑自然采光、通风措施
杭州西站枢纽两场站场中部由地下层至高架层贯通拉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云谷”。
“云谷”将湖杭场与杭临绩场天然分割,同时也成为贯通空间和中央进站空间,两端设计对开敞,作为上下贯通的采光通廊,将自然光线和景观引入室内。
“云谷”不仅大幅改善了室内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丰富了室内空间效果,还增加了地面广场层、站台层与候车厅的联系。目前,“云谷”设计还提交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云谷效果图
对于地下空间和站台,又通过设置下沉庭院、上方通风口,引入自然采光,促进自然通风,提升旅客的舒适度。
△下沉庭院效果图
▶开放共享空间
开放的建筑将为公众打造开放的绿色生活。杭州西站枢纽把单一交通集散空间转变为人能够停留、愿意停留、有活力、有温度的场所空间。
一方面,西站枢纽构建空中景观慢行道,实现了站房、上盖开发、南北城市综合体之间的紧密通连,大限度减少步行距离,又营造了多层次的观景休闲空间,为公众带来生活、工作方面的便利和舒适;另一方面,它首创利用两场拉开的夹心地设置景观绿化,桥下设置停车场及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了整体使用效率。
△空中步道效果图
▶站台板空间利用
杭州西站枢纽创新性在站台下管廊内设置上水、卸污系统,方便设备维护管理的同时,操作人员还无行车风险,更安全,线间界面更整洁干净,提高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站台板下空间示意
▶智能电动开启扇
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最直接的是受到窗口大小的影响,需要进行科学设计。西站枢纽配备的智能电动开启扇,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在35%以上,玻璃幕墙可开启面积在10%以上,室内能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
△智能电动开启扇示意
它还更进一步,通过室内外感应器实时监测开启扇处的风力、风向、雨量、温度、湿度、PM2.5、噪音等数据,通过智能化系统分析,实时控制该区域开启扇的开启关闭及适宜的开启角度。还可接入车站FAS、BAS系统以及车站智慧中脑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消防排烟及日常自然通风功能。
▶智能遮阳百叶
建筑遮阳尤其是建筑外遮阳,对于建筑的保温隔热、装饰调光、环保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能遮阳百叶系统示意
西站枢纽抓住了这一趋势,东西立面选用智能遮阳百叶系统,能实现动态阳光追踪降耗控制、室内光线恒照度控制、遮阳灯光联动控制、十年气象数据基础控制、实时气象数据控制、遮阳百叶位置动平齐校正、自由分区控制兼容消防联动,也可接入车站FAS、BAS系统以及车站智慧中脑系统,实现智能化的遮阳功能。
▶辐射制冷膜
屋顶、墙面保温隔热性能,是影响建筑使用能耗的重要指标。西站枢纽屋顶外表面将采用一种高效反射新材料--辐射制冷膜,能将屋面的热量反射到外太空,实现不耗能制冷。
△辐射制冷膜示意
数据显示采用辐射制冷膜,可实现整体空调系统综合年节能率约35%~45%,电力需求削峰比约60%。
▶防疫应急通风系统
△区块化通风消杀系统末端示意
目前仍处于疫情期间,公共场合如何防疫备受关注。杭州西站枢纽新建高铁站通风防疫系统,在空调系统增设消杀模块,重点区域还因地制宜的“区块化”通风,将气流组织与空气消杀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舒心出行、放心出行、安心出行。
杭州西站枢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城一体、三生融合”的理念,锚定建设“综合交通示范点、科创走廊会客厅、绿水青山园中站、世界名城新名片”的目标。通过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只是一个新起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未来杭州西站枢纽将继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以绿色生态为目标,创建美好未来城市。
来源:杭州西站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