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工程圈首页 工程圈分类 切换频道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武汉市江岸区丹西片规划小学新建工程项目 |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精华018

强设计·精施工·创名校

信筑教育双优赋能

绘就江岸教育新画卷





喜讯

日,中信设计以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双资质”,凭借数字化赋能的建筑设计、智慧建造驱动的施工方案,成功中标武汉市江岸区丹西片规划小学新建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江岸区丹水池百花路与百花横路交叉口,占地约26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500平方米,总投资约2.3亿元。规划建设2栋5层综合教学楼及标准化室外运动场地,建成后将提供1620个学位,满足36个班级的教学需求,在江岸区基础教育提质扩容的关键节点,项目建设能显著缓解百步亭片区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推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与均衡发展。  



破局而生:多维困境中的城市解题

项目用地被轨道交通12号线从基地中央穿越,将可用建设用地自然分割为南北两个不规则形状。同时,周边高层住宅对场地日照条件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这样复杂的用地条件下,如何有效应对地铁穿越、日照限制等场地因素的制约,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创造出充足的活动空间,成为设计的一大难点。

此外,基地东侧毗邻丹西片规划中学用地,如何协调两所学校的布局关系,为区域带来更大的整体价值,构成了设计的第二个难点。

在人口结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建筑如何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成为第三个关键挑战。

图 | 功能布局图




设计哲学:生长的校园遇见流动的教育

设计以“有机生长”理念回应城市更新命题,将校园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命体进行塑造。通过模块化细胞单元实现教学空间的弹性扩展,以流动的连廊系统编织被地铁割裂的校园肌理,构建起随时间进化的教育容器。这种“生长性”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可持续拓展,更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云端流动,让知识传递突破空间边界。



立体缝合:桥接生长的空间纽带


针对地铁分割难题,设计创造性采用“桥接生长”策略。通过架设跨度达60米的钢桁架连廊,不仅实现了南北教学区的物理连接,还将武汉 “建桥之都”的城市基因融入空间叙事之中。这座被誉为“知识廊桥”连廊系统,采用滑动铰支座技术有效化解了地铁振动的影响,成为与在建地铁和谐共生的校园标志性建筑。

图 | 小学鸟瞰效果图



资源整合:两个校园的一体化设计


本次设计不再只聚焦小学单一地块的独立设计,而是将东侧的中学地块也纳入整体规划,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运动空间的朝向及连续性、规划布局及建筑风格的整体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及空间共享的可行性,从而实现整体校园规划布局的有机协调。

在教学资源配置层面,创新采用"虹吸-辐射"模型:小学配置全天候智能风雨操场,中学则建设可容纳500人的多功能学术厅,并将两者设置在两校的交界处。通过物理管控形成“15分钟教育服务圈” ,实现设施差异化互补与区域内资源共享。这种布局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为两个校园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 小学(左)、中学(右)整体鸟瞰效果图



细胞生长:适应未来教育模式的变化


创造“教学细胞单元”模块,通过教室、共享活动区、弹性活动空间的教学单元,对教室、办公室、公共活动空间等进行标准化模块设计。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每个教学单元可由4个班灵活扩展至5-6个班,从而使学校整体的教室数量能够在36-54班之间实现弹性调节。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还确保学校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变化与发展需求。



未来图景:教育综合体的城市赋能


项目创新性地构建“校城共生体”:风雨操场与运动场在夜间可转换为市民健身公园,实现教育设施与城市功能的“潮汐式共享”。智慧校园系统未来可接入城市教育云平台,推动教学资源的全域联动。建成后,该项目将与东侧规划中的中学形成教育矩阵,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驱动片区能级的跃升。

当教育遇见城市更新,江岸区丹西片规划小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空间营造,而是演变为破解"城市困境"的系统工程。通过双资质的驱动引领,这个在轨道交通缝隙中生长的校园,以创新设计破局用地困境,并通过技术赋能让每个教学细胞都能绽放教育之光。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个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精度的教育新地标正在长江之滨徐徐展开。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