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积淀,上海东外滩近年来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迅猛发展,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世界仅存的大型滨江工业带”的历史遗产,迅速崛起成为“外滩第一站”。展望未来,东外滩将经历从“交通运输、渔船码头、工厂仓储”向“旅游文化、商业办公、海洋经济”的转型,有望成为杨浦区地理价值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占据最具升值潜力的地位。
▲项目视频©HPP+CreatAR Images
上海中企滨江智慧广场项目正是位于东外滩核心地带,由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HPP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打造,总建筑面积59287平方米,融合办公、文化休闲、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在东外滩地区城市更新和复兴的背景下,设计对原有用地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重建,以保存杨浦沿江段的旧工业记忆。历史建筑面向滨江方向,与新建建筑共生,构成杨浦滨江地块上又一具有上海工业历史文明特色的建筑作品。
此项目已荣获教育部2023年度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2022-2023年度亚太房地产大奖办公类建筑优胜奖、2021-2022年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优秀奖。

读城相地
项目坐落于上海东外滩核心商贸区沿江地带,紧邻东方渔人码头,面向黄浦江沿岸最大的滨江文化港——民生码头。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海中企滨江智慧广场项目成为上海城市景观峡谷的端点与门户。基地西侧是杨树浦港,也是杨浦区地名由来,远眺杨浦大桥,连接了繁华的杨浦市区与广阔的黄浦江河岸,民生码头文化中心与该项目隔江相望,共同构成了黄浦江畔城市景观峡谷的一端,与另一端的上海标志性建筑——陆家嘴CBD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项目区位

▲陆家嘴方向整体鸟瞰©HPP+CreatAR Images

▲杨浦大桥方向整体鸟瞰

工业蝶变
项目所面临的挑战源自场地中心一座始建于1920年代的“德国楼”旧仓库。这栋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该建筑现有位置对重新开发带来的限制,设计团队面临一项艰巨的挑战: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如何让这座旧仓库焕发新的活力。
设计团队决定对该长方形历史风貌建筑进行重构,通过90度旋转,使其长边直接临江,形成新的对话关系。调整后的建筑以更宽广的界面面向黄浦江,向城市展示其历经沧桑后的新生。


▲德国楼旧况

▲设计生成©HPP
通过挖掘历史风貌建筑的现代价值,设计将保留建筑的立面秩序移植至新的建筑体量上。利用立面的模数重新定义柱网和布局结构,而原有的仓库建筑,作为线性结构,被重新塑造为密集的商业空间。办公大楼以相似的比例“悬浮”于旧工业厂房之上,并向四周延伸,与改造后的线性仓库及场地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植根生长©HPP+CreatAR Images

▲新旧对话©HPP+CreatAR Images

▲融合共生
昔日工业时代的遗留元素,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将焕发新生,激发并引导周边区域未来发展趋向。同时,它们持续地重塑并定义新的门户形象,面对黄浦江上来往的邮轮以及周边道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目光。

▲ 黄浦江方向形象

逐级生长 诗意流动
鉴于一线滨江的地理位置,该项目被自然而然地纳入东外滩天际线,即便存在100米限高条件。主塔楼通过两次轻微的旋转变形,形成两层沿街退台,以减少对北面住宅区的日照遮挡。变形过程中衍生出的三段式塔楼,彰显其独特的建筑形象。

▲逐级生长©HPP+CreatAR Images
立面设计从自然的流动中汲取灵感,整个建筑被白色绸缎般的垂直装饰线条所包裹。随着建筑高度和朝向的变化,装饰条的尺度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塔楼的底部至顶部、从面向城市到面向黄浦江,建筑的立面逐渐变得更加开放,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流动感。

▲ 诗意的流动©HPP+CreatAR Images

▲滨江绿地方向形象

▲立面近景

多元融合
幕墙设计充分考虑地域特性,竖向构件采用穿孔板构造,既形成立面的视觉语言,又有效降低视觉阻碍,充分展现滨江地带的景观优势。

▲立面穿孔板

▲ 室内江景视野

▲幕墙细部构造©HPP
幕墙细部构造中融入隐蔽式幕墙通风器,确保外观的简洁与干净,同时有效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隐藏式幕墙通风器©HPP
室内设计秉承了建筑立面的线条美学,亦从自然流水的形态中汲取灵感,这些元素融合并体现在大堂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立面的划分与幕墙、地面以及天花板的分割相互呼应,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空间的色调主要采用冷色系,通过镜面等装饰材料的运用,消隐通高柱列,营造出视觉上的通透感,进而强化人与建筑以及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

▲大堂线条美学©HPP+CreatAR Images

▲室内外通透融合

▲电梯厅
景观绿化设计着重于场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同时亦是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措施。设计通过由多样植物构成的色块,结合线性铺装以及景观小品,与建筑立面的线条美学相呼应,构建出立体、复合、多层次的景观环境,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

▲多植物色块

▲线性景观元素
德国楼的设备机房与设备机组均汇聚于屋顶中央区域,以高效方式利用屋顶空间,最大限度地保留空间以供屋顶花园使用。光伏板与设备区的布局相结合,恰到好处地为设备提供了视觉上的遮蔽。

▲德国楼屋顶花园

▲光伏遮蔽美化沿江形象
泛光设计与立面线条的变换巧妙融合,延续了垂直线条的模式,自下而上逐渐变细,形成一条条光带,向天空延伸。通高室内公共空间夜晚灯光亮起,呈现出内外丰富通透的建筑表情。

▲向上延伸的灯带

▲点亮公共空间

结语
上海中企滨江智慧广场项目,作为同济设计集团与德国HPP建筑事务所联手在上海滨江地区打造的重点项目之一,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建筑元素,嵌入健康绿色的自然景观中和谐相融,实现了小尺度公共空间与地标性滨江建筑的和谐共存。通过精心的设计管理,将建筑、幕墙、室内、景观、泛光等元素融合为统一的设计语言,铸就了多元融合的建筑精品。该项目作为东外滩城市更新的新地标,将与黄浦江沿岸的“绿肺”功能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上海杨浦区域滨江工业带的振兴与崛起。

▲ 东外滩城市更新·新地标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标准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上海中企滨江智慧广场
建筑地点:上海市东外滩
设计时间:2016年
建成时间:2020年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TJAD)、亨派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HPP)
设计团队:
项目总负责及主创:曾群、Jens Kump(HPP)
建筑设计(TJAD):陈果、辛胤庆、顾一蝶、马圣杰、唐荣浩
建筑设计(HPP):余炜、甘远哲、刘墨洋、徐珩、刘丞等结构设计:南俊、杨帅杰、游昕、赵杨
给排水设计:游博林、耿军军、周东
暖通设计:刘毅、周谨、张华
电气设计:包顺强、甘招辉、纪云、马致祥
建设单位:上海申阳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马元、CreatA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