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绿地长春上海城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小结

2024-04-06 10:34施工组织
    园林景观工程是房地产建设中最后一个大项的专业工程,个人在绿地长春上海城几年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因其施工面积大、施工季节要求严、施工周期短、加之与多个专业工程穿插交错进行等原因,导致上海城园林景观的实际效果和我们较高的投入以及预期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且施工过程中从来都是磕磕绊绊、障碍不断,难以快速顺畅的在预计工期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任务。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上海城项目自身特点,现对园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中的几个环节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对今后工程的建设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
    一.设计方面:
    1.场地整理:自然起伏的坡形绿地是我们上海城景观的最大特点之一,具有优美自然景观效果的同时,又节省了土方运出的成本,曾在长春各高档住宅小区中树立了独特的景观风格,但凡事有利亦有弊,首先,坡地无法使用自动喷灌系统,必须采用人工浇灌的方式,这就导致绿化养护成本的增加,此为弊端之一,其次,人工浇灌必然导致水量不均,加之坡地本身对水的快速疏导和渗透,使得绿地坡度较大的部位很快失水,最终导致草坪和灌木因缺水而斑秃和长势不良(其中包括在草籽初播阶段,因浇灌冲刷和坡度过大致使草籽未及生根即被冲积流失的现象)此为弊端之二。草坪等地被植物的生长不良又将无法于短期内产生密实的根系去牢固土壤,从而在暴雨季节,发生了大量的绿化带泥土因冲积流向道路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整体的景观效果,此为弊端之三。针对以上情况,个人曾考虑过使用成品草皮卷代替直播草坪的方法,因为成品草皮卷可以快速的覆盖裸土并快速生根,能够有效的防止泥土的冲积现象,但又发现此举并不可行,首先是成本的增加,成品草皮卷的价格是直播草坪的1.8倍。其次,经过对B区一、二期园林工程测算可得,展开系数为1.1时,坡度角度为24.6度,系数为1.2时,为33.6度,这已大于黑土的自然安息角,也就是说使用成品草皮卷将极容易产生断裂、下滑等现象(因坡地面积过大,无法使用硬物固定的保护措施)。
    解决办法:首先应在设计阶段对坡状绿地进行明确的计算继而约束。坡度过小、过缓则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坡度过大又将影响绿化的成活和视觉效果。C区地形的营造根据粗略估算其平均展开系数应该不会小于1.3,从而其平均角度将大于39.6度,如此陡峭的地形不仅极大可能的影响了绿化的成活率,也让多位业主及领导产生“假山高度过高、绿化过密”的看法,在本身乔木规格较大的前提下,过高的地形还会对底层住户的采光等方面产生功能上的影响。
    个人认为绿化带地形整理其平均坡度不宜大于30度,并在施工图设计中,用等高线明确标注和限制,以保证合适坡度的地形营造。第二,增加坡地的灌木栽植量。因为即便坡度再小,也会对浇灌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在接近道路非常平缓的地形中(小于10度)种植大面积的草坪并辅以灌木和孤植特型乔木,在中间过渡坡地(大于10度小于30度)中种植大面积的灌木,在最高处以乔木和亚乔木为主,辅之以地被植物亦能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此方法虽然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但考虑到今后对养护的粗放要求和随之降低的成本,以及灌木的较长寿命(草坪平均寿命视养护程度约为3-5年)和较佳的景观效果来看,应该还是划算的!
    个人曾于近期听说过在我市目前已有草籽喷播机的应用,此种方法因在其溶液内掺入胶质原料,且以较大的压力混合草籽喷出,故能使草籽较牢固的附着于土壤内,故早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前仅在相关书籍中有过一点了解,此种方式多用于高速公路或桥梁水坝的护坡绿化中,未见居民区广泛使用,近期内将收集更完善的技术资料,以期能为我所用!
    2.大乔木种植手法的灵活运用:乔木是园林景观中的龙骨,这一主导因素能否成功运用将直接影响整体的效果。通过测算得出,B1区和B2区每百平方米绿化带内中小乔木(胸径小于10Cm)分别为3.51株和3.46株,大乔木(胸径大于10Cm)分别为0.53株和0.59株,加之品种应用不丰富、规格单一、完全的自然栽植方式,使得B区整体效果略显稀疏、风格稍显单调、未达到“移步换景”的饱满的景观效果。C区每百平方米绿化带内的小乔木为3.25株,大体与B区持平,而大乔木达到1.40株,接近B区的3倍,即便除去主景观水曲柳树阵大乔木,也达到每百平方米1.06株,加之C区稍高的地形,使得各宅间园林景观脉络不明晰、疏密稍显混乱,我们投入较大的成本和精力,未能得到与之相应的景观效果。
    解决办法:北林院曾提出行业内较为普遍接受的居民区绿化元素比率,其中乔木数量与绿化带面积的比值为1:29,但其中并未明确乔木的规格,个人认为,假如在一个55m×15m的多层住宅宅间绿化带内,大乔木数量保持在5-7株即可,即每百平方米大乔木数量为0.58-0.82株,规格上不患小,患过均,胸径从12Cm过渡到20Cm的5、7棵大乔木,以孤植、丛植或不均匀列植的方式组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辅之以中小乔木或大灌木,即可形成主次分明、层次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效果。另外个人主观上不是很赞同在地势最高点,均匀栽植数株大乔木的手法,虽然此种做法可以凸显自由端的重点修饰,但总感觉造林的意识过于造园,且非常容易给底层住户造成影响采光的感觉。
    行道树这一栽植手法从唐代起即得以广泛应用,因其均匀列植的方式和单一的树种产生了较单调的效果,近年各档次较高的居民区已不再使用,但个人认为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仍可以加以运用。我们上海城项目中基本未使用过此种方式,因为很显然,不加约束的栽植方式能够更好的与我们起伏的地势搭配,这的确使某一个宅间绿化组团具有独特的魅力,可若所有的宅间绿化均采用此手法,毫无变化,则在总体效果和高视点景观上显得异常单调,这是没有相对调和的对比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对传统行道树的运用手法进行修改,如原来完全对称的双排我们可以改为不对称的双排甚至单排、原来的同一品种我们可以改为两个品种、均匀的株距我们也可以改为不均匀。列植虽然有其相应的局限性,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个人认为如果能调整得当并应用于合适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更加丰富我们上海城的园林景观效果。
    在品种选择上,虽然长春地区已驯化并得以成熟应用的园林品种较南方匮乏很多,但仍然有近40余种可供选择,今年C区即应用了20多个品种,远胜于B区的品种数量,这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很大进步,当然不是说我们仅以追求更多的品种为目标,而是越多的品种、越多的形态虽然能够产生越丰富的视觉效果,但能否将其良好和谐的统一,将是我们接下来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其中需着重指出一点,常绿针叶树樟子松的移植後成活率一直欠佳,从B区至今,据个人观察,其死亡率不低于60%,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种对土壤要求极其严格,好在我们在总量上应用不多,否则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故今后应继续减少或取缔此树种的应用!
    另外个人始终认为在深冬时节即完成大型乔木的移植工作将对下一年的施工更有利,对于景观总包单位,这样即可以在来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地形的精整和灌木地被植物的种植,也可以避免大乔木栽植时所需重型机械的使用与道路施工之间的矛盾。
    二.施工方面
    1.客土回填:土壤是一切植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其优劣直接决定植物生长的好坏,这一点在B1区和B2区草坪的效果中即可得到证实。上海城项目B2区和C区的客土回填均在上一年施工周期末进行,即完成地形整理后便进行30Cm厚的客土覆盖,次年再进行大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草坪的种植。问题由此产生,客土一经覆盖完成应给予重点保护,可在第二年再次进入施工季节后,乔木和灌木种植穴的开挖、挖掘机械的破坏、景观照明电缆的敷设、外网的维修等等原因,对客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下部建筑垃圾和劣质砂土翻至上层并混合,乔木、灌木入穴后回填的是垃圾土,草坪也种植在垃圾土之上,对植物生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草坪,短期内根本无法形成遮盖,短视距景观效果非常差,客土回填失去了意义,之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前功尽弃。而在种植完大乔木和灌木之后再进行种植土的运进和垃圾的运出的工作是无法进行的,不仅工期无法保证,而且此时正在进行道路的混凝土浇筑和铺装,无法使用重型车辆和机械。
    解决办法:依旧以55m×15m的某块宅间绿地为例,如需覆盖30Cm客土则需247.5立方米。如堆积至4.5m高,需占地165平方米,约占整块绿地面积的20%,个人认为,如在前一年于整块绿地中预留出一块或两块空地进行客土储存,直至来年乔木、灌木施工完毕,草坪播植前方进行种植土的覆盖工作即可保证日后精整的质量。原堆积种植土位置不再种植大乔木,只要设计和施工组织得当,不会对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齐地树池的大乔木栽植:树池是硬质铺装内种植大乔木的基本方式之一,B1区的主入口黄菠萝树池和B2区车库顶五角枫树池,因为数量少、树木规格小故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很多(但黄菠萝的长势不良目前已愈加明显)。C区树池从主景观树阵到商业街其数量陡增至80余株,不仅涉及的区域很广,规格也普遍有了大幅的增加,平均胸径达到16Cm,加之与道路施工的穿插,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是施工顺序的问题,按照今年的做法是先进行道路混凝土的施工,此种做法需对树池进行预留,按照种植的规范,土坨的尺寸至少为胸径的8-10倍,大乔木理论上更应该增加土坨尺寸以争取更大的成活率,可土坨增大预留的树穴就要增加,而树穴又不能无限的随着土坨的增加而扩大,因为其尺度与体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广场的效果。可树穴若达不到标准,乔木则很难保证成活,这是一个很难调节的矛盾,对于我们今年C区树池1.5m的尺寸设定不能不称为一种冒险,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的保护和补救措施,但个人依旧认为目前树阵100%成活所依靠的更多的还是运气而已。
    其次是位置难以保证居中,本身土坨与树池侧壁之间的空间就很小,基本没有调整的余地,而如此大的乔木数量结合起挖地的客观条件,又难以保证100%的居于土坨的正中,土坨本身形状又不规则,故欲使所有树木完全居于池中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
    解决办法:个人认为调整原有的施工顺序即能解决以上问题,大乔木若不受树穴尺寸的制约可以加大土坨的体量,这会保留更多的树木根系和更大的接触地气的面积。无疑,这将提高乔木的成活率,即便日后顶部树池的尺寸略加缩小,亦不会对植物生长造成过大的影响。第二,树池的砌筑于大乔木种植完毕之后进行则必然能够保证树木居中。而为了保证树木能够居中而对树池做细微尺寸上的调整在一个大的空间中是较难察觉的!
    但先行种植乔木也有一定不利于控制的因素,除了对道路施工时山皮石的碾压造成的影响,标高上也较难控制。根据对C区树阵乔木的观察发现,树木种植完毕后,土坨高于混凝土板约15Cm,3个月后,经雨水和浇灌后发生沉降,又低于铺装表面约15Cm,故知沉降约20cm,较大的沉降幅度,对日后树穴的处理留下了很多的不便,如想在树木根部营造微地形再种植饱满的植物已不可能。因为埋干过高对于新移植的大乔木意味着更高的死亡几率。
    我们做这样的假设,按上述顺序对齐地树池和大乔木的施工应作下列计算,树木土坨500mm厚,广场结构层及面层500mm厚,欲使沉降完毕后,树木中心高于铺装表面150mm,则需在种植时高于铺装350mm,即树坨顶部应高于原土层850mm。可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此一来,若按前面所讲在山皮石摆放和碾压之前即种植大乔木,则树坨不仅无法落于穴内,还需在原土层上再垫高350mm,而这又根本无法对其支撑以保证大乔木的稳定性,如果是在冬季也无法保证其周围土层厚度造成无法安全越冬。
    对于有大型齐地树池的树阵广场(如上海城C区),若想保证我们预计的效果(成活后树池内地形自然隆起至稍高于四周地面铺装)并避免以上的种种问题的发生,个人认为其合理施工顺序应该按以下方式进行:在前一年的年末,完成基层碾压和山皮石摆放,制作树穴模具,对树穴进行预留并适当放大尺寸,在第二年早春季节,进行大乔木移植,树坨底部直接落于预留的由山皮石围合的“树穴内”,耙松其底部被碾压过的原土层并拌入相应的肥料,树木入穴后对其裸露于地上的土坨部分进行临时掩埋以做保护,并作临时支撑,在掩埋与支撑稳定后,撤掉模具,加补其周围的山皮石至设计尺寸,用轻型机械夯实,再进行后续混凝土浇捣等工序的施工。
    以上是个人对绿地上海城项目近两年园林景观工程上的一些总结,不够全面亦不够完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可能也不够成熟,因为某些做法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状态的实验性质的环境中,结合千变万化的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可能就会产生纰漏。另外在齐地树池施工与栽植的一节中,是否值得为了保证一点点并不是十分紧要的景观效果而采用如此繁冗的方法去实施,个人认为也值得商榷。能否用其他方法如修剪植物外型达而到同样的效果也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摸索。也许其中有些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去调和的努力。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