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ta Louekari:保护旧建筑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芬兰官方在对本国的介绍中有类似这样的语句:“毋庸置疑是世界上建筑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相信很多曾经到过芬兰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句话其实相当中 肯。这次芬兰的建筑展究竟可以带给中国什么?中国建筑师又可以从芬兰身上学到什么?带着众多问题,笔者对话了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芬兰建筑博物馆的馆长 Juulia Kauste和本次展览的芬兰方面策展人Martta Louekari。关于建筑
“中国为何要照搬美国的建筑,我感到不太理解”
这次的展出中有很多老建筑,广州也有很多,您如何看待老建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Juulia:芬兰有两种老城改造形式,一种是针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的,另一种是针对有百年左右历史更老的建筑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建筑我们都不轻易拆除,都会按照现代的功能需求来改造,当然,我们不是将它改成艺术品类的东西,而是生活的东西,让建筑有更好的作用。
Martta:保护旧建筑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我们常常能看到在某些地方,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上可能会有很冲突的感觉,那它们的风格矛盾如何可以实现调和?
Martta:城市是在高速地发展,但在芬兰,一切都很规范,比如说规划一般都是30年的,这种可持续的规划,一开始就考虑了如何更节省地发展,考虑建筑的总体风格,如果所有建筑都服从于同一的规划,自然也就不会不协调了。
现在各地的城市都出现了千人一面的高层建筑,芬兰赫尔辛基也出现了很多高层建筑,在这样的情况下,它是如何保持城市的特点?
Juulia:在赫尔辛基,对高层建筑的出现有严格的规划,要符合具体街道、区域的功能和景观,在这个大前提下,城市的特点也就能够得以保留。
Martta:对于中国现在很多城市都照搬了美国的建筑,我感到不太理解,其实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中国建筑也完全应该在自己的历史中找到建筑的解决方案。
关于中国
“我们来了,让中国更加了解芬兰设计”
两位将最新芬兰建筑的获奖设计带来中国,希望给中国建筑师带来什么?
Martta:现在德国、荷兰等芬兰的近邻国家在中国都已经有了很多建筑设计,但芬兰的设计在中国落地不多,我们将芬兰设计带到中国,也是希望更多中国设计师和市民可以留意这样一个问题,建筑更应该关注什么?尺度、环境或是使用者的反应,在我们看来都是很重要的。
Juulia: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们更希望通过展览与中国观众对话,知道中国观众的反应并得到他们的理解。
最近王澍获得了普利策奖,对此您有何看法?
Martta:我认为王澍的获奖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上获得的对中国建筑师的肯定。我2009年见过王澍,感觉他很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并用现在的方式获得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