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约的失败
很多建筑看起来确实不难看,甚至也很好看,但为什么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章建刚:根本原因,并不是建筑本身不好看,而是权力失去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建筑花那么多的钱,做得那么大,纳税人必然会觉得是花自己的钱,当然不愿意,当然觉得自己的钱被浪费了。所以,就会出现尽管建筑做得不难看,甚至好看,也难以被认同的现象。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
章建刚:这其实是说了很多遍的问题,还是权力的制约、民众的参与。公共财政要公开透明,公共决策需要民众的 参与和讨论,才能够做最终的决策。国际上有一个公共部门最小化理论,大概的含义是说,公共部门承担着很多的公共事务,但是公共部门本身,应该是最精简的。 这个理论值得借鉴,在公共建筑的支出上,也可以适用,公开、透明是基础,尽可能地节约,则能使得公共财政做最多的事情。国外有许多学者经常讲中国可能会陷 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即总是在中国发达的水平徘徊,经济增长失去动力,不能进入发达国家水准,如果真有这样的可能,我觉得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不受制约有一定 的关系。现在可能很多地方政府觉得财政收入多了,于是就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花钱方式,政府领导决定一切,结果就是把我们以公平、均衡乃至环境为代价才获 得的经济成果在短时间里挥霍掉。
公共财政首要济贫
有批评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还没有到享受奢侈公共建筑的时候,是这样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衡量?
章建刚:这里面要考虑到公共财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准等许多问题。公共财政收入提高,公共建筑随之提高,这没 有问题。但是公共产品,有一个优先性排序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还有许多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的人群,公共财政却去做一些面子工程,花很多的钱建造奢侈的公 共建筑,那么就可能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我们当下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章建刚:我们的问题还要更复杂。首先。税收和一次分配的比例一直有争议,这个比例和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关系 密切,并且应该有调整机制。如果税收的比例太大,而且又没有调整机制,那么就会引发许多问题。表现在公共建筑的支出上,即便是再精美,也是不得人心的。所 以,是否到了享受的时候,要看公共财政在许多更重要的支出上是否同样有更大比例,如果公共财政的支出不去济贫,反倒炫富,显然不会获得人们的认可,反而必 然招来批评。
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有批评者担忧,天价的公共建筑,可能会成为腐败的温床,是否会有这样的危险?
章建刚:这是必然的。公共开支不透明,公共决策不民主,财政状况又没有公布和报告,公众必然会怀疑。不仅是 政府如此,小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比如说单位里有基建工程,那单位员工一定会怀疑管基建的领导在里面有利益问题,不管是不是真有,但是怀疑一定会有。政 府公信力、单位领导的信誉丧失,其原因还是权力没有制约。
很多建筑建了没多久就拆,有人称之为建筑的“非正常死亡”,您怎么看?
章建刚:建筑在设计之初就有使用年限的设计,巴黎的道路,修建以后可以管几百年,几百年都不动。哪里有建了 没几年就拆掉的道理?所以,有批评说,拆掉一座建筑,一批人都安心了,因为证据被毁灭掉了。这种批评看起来有些愤世嫉俗的味道,但正是因为权力的不受制 约、财政的不公开透明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