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霍海森:用洋话讲述中国帝皇故事

2013-01-21 14:48设计师访谈

霍海森:用洋话讲述中国帝皇故事


德国 设计师 霍海森 访谈

德国Graft中国合伙人霍海森(Gregor Hoheisel)

  Gregor Hoheisel,建筑工学硕士,德国建筑师,德国Graft公司中国合伙人。中国内地第一家成为“设计酒店”(Design Hotels是设计酒店业界权威)成员的酒店——北京皇家驿站主创设计师。

  2002–2004 任GMP国际有限公司北京项目经理和代表,2000–2002 Graft洛杉矶/柏林公司合伙人。2000至今,德国职业证书协会会员。1996–1999 在德国柏林任GMP国际有限公司设计师暨项目经理。

  霍海森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竞赛大奖。主要设计项目包括博物馆、办公室室内、豪华公寓、酒店、uizhan中心、居住小区、城市规划等。

  12岁确定当建筑设计师的梦想

  首先我们希望能了解一下您个人的经历,当初是什么促使您选择进入设计这个行业?

  霍海森:在我12岁的时候父母要建造自己的家,他们请了一个特别英俊的设计师,非常有型,他开着他的卡车, 卡车上经常放着冲浪板。我们整个家庭都参与了这个设计活动,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设计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我就想以后做一个设计师。从我12岁开始,所有人 问我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总是说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意思,所以每当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旁边人总是特别赞同,所以我从来没 有改变过这个想法,到现在一直是一个设计师。

  您是否还记得自己做过的第一个项目?

  霍海森:我之前已经做过了很多的项目,很难特别明确的界定说哪个是第一个,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或者说对我影响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我刚开始的建筑生涯里面,设计国民政府当时的使馆,因为当时德国也是好多不同的州组成的,所以每个州在国民政府部门都会建一个他们自己 的使馆。他们当时是1870年的旧房子改造的,把原来的墙,玻璃,还有后院都改了,当时对我的挑战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对这个印象非常深。对我个人来说,这 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经过,因为当时的压力很大,而且要跟历史的旧房子专家一起合作,把旧的古建筑房子改造成相对来说可以供现在使用的政府部门。这个项目 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整个项目改建的过程中都是出于方便大家使用的目的。

  搜在您的设计生涯里面,坚守的是怎样的设计理念呢?

  霍海森:我因为最近读了一本书——《Anbauity》, Graft的设计理念也在里面。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是一个中介的意思,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灰色的模糊的区域。这也是Graft的来历,我的原则就是嫁接, 把不同品种的植物嫁接在一起,也是葡萄酒业种植的过程,把不同的品种嫁接在一个更好的上面,让它生产出来的更好。嫁接的结果、成果是更好的,更纯净的,更 强的,这也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在里面,不是直线的,方块在那里,这个设计做出来以后,让人联想,它有这个想象的过程,反而使这件事情最有意思的。让他联想到 很多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直接的房子。

  为爱驻足中国

  我之前了解到您从2002年就已经来到了中国,那么当时是出于怎样的一个考虑呢?

  霍海森:是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当时为了钱来的,但是我留在这里是为了爱情。我的太太是中国人。我毕业之后 在德国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搬到了洛杉矶,在那里也建立了设计事务所,但是那时候做了好多艺术方面的设计。东西做得很多,但是可能收入不是很多。我也 觉得自己应该成长了,有一个阶段了,正好这个时候别人请我来中国做设计总监,我就过来了。在我准备回洛杉矶的时候,碰到了我现在的太太。现在我们已经有了 三个孩子,非常幸福。

  来的时候2002年到2004年在另外一家公司担任设计总监,是什么促进你下定决心成为Graft的合伙人?

  霍海森:其实我们在洛杉矶时候已经成立了一个设计公司,我也很幸运,另外三个合伙人,是大学时候同学,一直 联系到现在,我也觉得很幸运,因为很少有人能坚持到现在。这个也使我没有什么原因不回去,或者跟他们重新在北京建立自己的公司。就像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 要有自己的公司,有的人可能更愿意被别人做工这样的,我觉得自己属于希望有自己公司的这一群人。

  请问一下Graft是怎样一个团队?

  霍海森:因为Graft现在在洛杉矶、在北京都有办公室,因为这也是特别国际化的,让我们项目也是特别国际 化,所以这个也决定了我们设计团队也是特别国际化的。因为我们项目从南非、澳大利亚、北非、中国这些都有,再有一个时期,我们北京的办公室就有来自12个 国家设计人员,设计师小到哥伦比亚的,美国的、台湾的、香港的、韩国的,差不多有大概12个国家的人。这种国际化的项目,也决定了国际化的团队,而且我们 设计好多都是口碑相传的,他们在这边工作之后,可能邀请他们大学,或者学习期间的同学再过来这样子的。而且在我们公司也没有一个特别很严厉的程序,比如老 板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而是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意见都说出来,然后大家在一起讨论。

  基本上我们管理模式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而且我们就强调更多的是以设计为你的想象空间。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更需要一个比较严谨的程序, 所以说经常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其实想让大家更多的释放自己,但是我们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这种自由,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模式,希望员工能够发挥他们一 技之长。

« 上一页 1/2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