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不仅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其品茶传统更是源远流长,韵味十足,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前世:茶香袅袅,千年传承
长沙种茶的历史,那可真是相当久远,简直就是茶文化里“绿茶”发源地之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与茶具,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千年前长沙人喝茶的故事;《尔雅》里记载的“槚苦茶”,还有长沙窑出土的唐代青釉褐彩题“荼埦”瓷碗,都在实打实地证明长沙有着悠久的产茶、喝茶以及制作茶具的历史 ,并且这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唐宋时期,是长沙品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候,岳麓山寺庙里的僧侣从安化带来茶籽,在寺庙周围开辟土地种茶。每到春末夏初,采摘制作的茶叶,先用来敬佛,然后就用来招待游客。于是,饮茶之风就像春天里的风,从佛寺悠悠地吹向了民间。佛教推崇饮茶,因为坐禅时需要专注,时间一长人就容易疲惫,午后又不能吃东西,而茶正好能提神醒脑、清心静欲、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简直就是坐禅的绝佳伴侣。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能“悦志”,能激发灵感。你瞧,初唐诗人宋之问被贬途经长沙,在岳麓山寺庙茶憩时,联想到自己的官场起伏,感慨万分,写下了《高山引》;杜甫看到寺墙上宋之问的诗,也是触景生情;潭州刺史张谓觉得用“岳麓茶”给朋友饯行更能表达心意,留下了“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的诗句;诗僧齐己收到岳麓山道林寺僧友寄的谷雨新茶,也忍不住作诗描述茶园景色和煮茶方法。那个时候,文人和僧侣之间流行的是像喝蔬菜汤一样的煮茶法,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到了宋代,茶肆茶楼热闹非凡,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岳麓茶”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常常被僧人用来招待官场来客。宋初名臣王禹偁送朋友到湖南任职,就得到僧人煮茶招待;魏野拒绝出仕为官,才有机会来长沙,写下《岳麓茶》,虽然没描述茶的品质,但记下了僧友煮茶款待的事儿。而且宋代湖南的茶叶品质好,盛茶的器具也特别精致,长沙工匠制作的茶器,精致程度让人惊叹,士大夫家里大多都有,可见当时茶文化与工匠技艺结合得有多深。
元代起,长沙的名茶越来越多,商业也十分繁盛。到了清代,茶文化更加兴盛,茶馆、茶档成了老百姓重要的活动场所,人们在这里待客会友,文人品茶吟诗作对,商人洽谈生意。清代咸丰年间,岳麓山周边引种橘树,橘香茶的独特风味吸引了众人,茶树和橘树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河西园茶”。《清稗类钞》里记载,长沙人喝茶不仅喝汁,还会咀嚼茶叶,招待客人时用壶斟茶被认为是不敬,客人吃光茶叶才是对主人的最好回馈,“河西园茶”就是常用的待客茶。而且在长沙的茶馆喝茶,还得配上盐姜、萝卜条等茶点,是不是很有特色?
今生:潮流新宠,花样百出
时光流转,到了现代,长沙的品茶传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玩出了各种新花样,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在年轻人扎堆的长沙网红老街巷丰盈西里,几间茶馆人气爆棚。这里的年轻茶客们穿着时尚,围炉煮茶,或者泡上一壶茶,悠闲地品茗畅谈。他们的喝茶方式可真是五花八门,热茶搭配的东西千奇百怪,有白茶加腌水果、普洱茶配鸭脖,甚至还有人一边喝茶一边嗦粉。这些年轻人还喜欢买下几种不同的茶叶,自己探索各种茶饮配方,根据季节或者心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口味,把喝茶玩出了新高度。
“90后”主理人李灿婷经营着一家中式风格茶馆,她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探索花式喝茶方法,对现泡茶、纯茶情有独钟。她深知年轻人注重茶馆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所以进客后就会焚上香,店里的装潢也是古色古香,茶桌上摆放着绿植和各种喝茶器皿,满满的都是格调。李灿婷还把茶叶融入甜品,做成无糖工艺甜点,推出重瓣玫瑰花茶、昆仑雪菊等,深受年轻人喜爱。年轻人还喜欢“茶+咖啡”“茶+酒”的创新组合,给传统的茶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这种充满创意的新式茶馆,24小时营业的共享茶室也在长沙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人娱乐休闲的新选择。这些共享茶室选址在写字楼、公寓、小区楼宇等地,有独立小程序 ,全程自助消费。走进共享茶室,“新中式”的装修风格融合现代元素,既没有传统茶室的沉重感,也没有咖啡馆的热闹嘈杂。包间名充满诗意,茶桌上摆放着泡茶器具和基础茶包、茶歇。从预订包间、扫码开门、购茶再到泡茶,都由消费者自己操作完成。价格也很亲民,每小时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既适合朋友小聚,也适合公司团建、商务会议等。
而在开福区捞刀河街道的蔡二茶馆,则是新中式茶馆的先行者,还原了老长沙的茶馆文化。创始人蔡颖强喜欢“茶馆文化”,喜欢人间烟火气。在他的茶馆里,不仅有各式茗茶,还融入了糖油粑粑、长沙粉面等湘式小吃,让人们找回在茶馆里“聊风月、谈人生、听戏喝茶”的美好时光。春节期间,这里常常一座难求,停车场里还有来自外地的车辆,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长沙的品茶传统,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到现代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方式,历经千年,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传统的“河西园茶”,还是新式的围炉煮茶、共享茶室,这一杯杯香茗里,藏着的是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