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没有长假,但是金融圈大事不少,存款保险制度上路是大事之一,理论上影响全国所有的人——即便你的存款没有50万,但是存保制度带来的大众心理变化也是不容小觑。
在存保制度之前,中国的银行理论上是商业机构,却“无偿”使用政府的信用背书。全社会都明白的基本道理,银行出事,政府会管。10多年前,四大行的账面财务早就濒临破产,不过政府通过剥离坏账、新增注册等方式依然维持不倒。以至于中国的理财产品都奉行”刚性兑付“的规则,投资理财产品成了比利率大小的简单数学题。
存款保险制度上路,至少打消了两个误区:
1、信用背书不是白用,银行需要向存保机构缴纳保险;
2、信用是有限的,上限50万,不是无限的。
首先来看保费问题,它包含基准保费和风险差别保费两部分,明明白白告诉银行机构,每家机构今后的经营风险直接决定了保费成本,控制风险不再只是银行内部的事,而是由专门的保险机构定量计算。
其次,银行靠外部信用背书——增信的极限只能到50万,对多余50万的存款用户来说,银行得拿出自己的运营能力才会吸引到存款资金。如上两点将把银行真正当作自由竞争的市场角色,而非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个分身。
对建筑业金融来说,存保制度直接拉动了银行对不同建筑企业的信贷力度——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的信贷成本将会进一步区分,而不仅仅是基准贷款利率的上浮下调。毕竟,建筑业体量大,没有哪家银行能够忽视。信贷成本的分化又会进一步刺激优质的建筑企业拿到更好的工程——马太效应最终帮助大型建筑企业越来越大;而小型建企可能面临更高的借贷成本,进一步限制了拿下优质的大型工程的能力。
对建筑企业来说,带资垫资,乃至今后会大量出现的PPP工程,本质上都是金融创新,而非建筑工程的创新。建筑企业自身不得不强化金融属性:更大的资金池来对应更多更大更长期限的垫付,而资金池的成本成了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细分建企资金池的来源:对下游供应商的延迟支付,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以及从信托、资管、民间借贷,还有P2P互联网平台融来的资金。每一部分的资金成本都攸关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
银行资金本是建筑企业资金来源的主力,也是利率最低的来源。随着存保制度出现,银行自身也在分化、强化“风险定价”,免费的信用背书变成“有偿”的信用背书:存保费率是一个成本,拉到更多存款是一个成本。两者叠加,银行的经营压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班汇通作为中国第一家建筑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运营的成本控制能力天然比有大量网点的银行有优势,但如何寻找最优质的借款客户,再以最低的风险定价吸引投资人是关键的突破点。要做好这事不容易,却是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
班汇通(www.banbank.com)能努力做好的是,在垂直细分领域里面做精做深,真正成为“风险定价”的专家,回归到金融业务的本质属性。在存款保险制度上马之际,班汇通更感受到越来越市场化的金融业务既是挑战,更是众多传统企业的新契机。固然风险定价使得好项目越来越不易获得,但对自身就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传统企业来说,风险定价又使传统企业有了与传统金融机构一较高下的机会。金融企业强在资金运用的属性,但传统企业强在交易和数据;如果“风险定价”真正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第一规则,传统企业进军金融服务必将大大修改我国的金融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