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福州的环境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国家、省环保主管部门的肯定,亦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下面讨论的几个排水工程技术问题,其是否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是否科学、可行有待共识!
(一)西湖是"河"不是"湖"!
2005年6月7日福州的"海峡都市报"报导了有人提出:西湖是"河"不是"湖"这一新观点。原因是。<<2004福州市环境公报》中,西湖水的评判结果为"五类"(除总氮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五类标准),而<<2004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中的西湖水评判结果 为"劣五类"。福州市环保部门作出这样结论("五类")的依据是:福州西湖"不是"湖而算"河"。国家标准中(评判)湖库的"五类"中总氮不大于2.0mg/升,因为它七天以上交换一次,而河是流动的,其评判标准为4.0mg/升。
“福州”的这一提法是根据目前的西湖水水源是内河引闽江水冲污之一部分,一两天就一"循环",所以提出西湖应划入河流范畴。我认为这提法是实事求是的,如争取到"五类",但西湖水的污染严重状况(五类)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吗?
西湖,不仅本地人、国内众多人亦知道它是福州市标志性的场所之一。经过2001年的大规模整治(截污、挖底泥、引用闽江水等),水质情况大为改观,许多指标都达到了四类水标准。应该说在200l年的改善后,未能进行巩固和深化治理,到今天发生如此结果就不足为奇了。未能向"三类"前进,而是朝"五类"、"劣五类"后退!
据说这几年西湖上游的屏西河、铜盘河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居住人口日益增多,其部分生活污水未进市政污水管网,与2001年尚未截入城市管网的两成生活污水由内河转入西湖,西湖水质产生一定的破坏,另2004年的闽江流域干旱造成闽江水质恶化(明显的表现是富营养化)。这些客观因素分析的对,但我上面提的200l年西湖水质改善后,我们各有关部门为西湖水的后续工作做了那些?当时许多水质指标都达到四类指标难道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按福州市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应该可以把西湖水治理到一个"合理"的水质目标。成都城南河、杭州西湖等先后启动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新方式,一边严格控制周边新污染的产生、继续深化治理旧污染,一边大量栽培净水植物、放养生物等,在净化的同时,也是美化休闲场所,造福于民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为何这么难?
垃圾分类、收集的好处大家都能讲几条,福州市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社区亦有几个,7月底报纸亦介绍某小区的分类收集,其中国收的废品出售,每个月超过500元。有此好处,推广为何这么慢,这么难。
我觉得我们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布点和操作运营中有些简单化,加上捡垃圾游击队干扰外。是否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上更多一点方便居民参与,搞一些激励措施等等。在当前全国倡导建设资节约型社会,应该会得到群众积极回应。对某些背道而行者,为什么不能走一些重罚措施!此前,雨水入口倒粪便至今仍不时碰到;随地抛弃大小包垃圾者屡禁不止。这一些对有关各级分管者不算是一个问题吧。
(三)民用建筑生活粪便污水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前,要设化粪池!
大家知道,化粪池这是房屋建设中应用较普遍、简易处理生活粪便污水的地下建筑物。以往在没有市政污水处理厂或小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建筑(需排放生活粪便污水)必备配套构筑之一。
在合理的设计、施工和合理的运行管理条件下,生活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数小时的沉淀能去除其中杂质的60%左右(如能降低ss含量的70%以上和BODs的30%以上,油和脂的70%以上,磷的15%左右,而细菌的浓度变化不很大)。而沉淀下来的污泥经3个月以上的时间(在缺氧及厌氧茵的作用下分解)发酵、脱水、熟化后,可掏出作肥料。即经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还含有部分杂质且具有恶臭,如直接排入地面水体,仍不符合现行的环保要求。
近年,在福州、厦门已建设有市政排水工程的服务区域内,新建、扩建有生活粪便污水排放的建筑,亦被要求建设化粪池。这一点我们专业人员很不理解。第一化粪池出水是厌氧第一阶段的(厌氧共两阶段,一阶段出水难处理),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好氧工艺衔接不好。第二化粪池数十年运行表明,业主有没有每年进行清除池中积泥?基本上是积泥满得化粪池无法运转时才叫人清运。即化粪池投运一年未清泥,其连"60%"的杂质沉淀功能都没有了,这与当初的行政命令必须设置化粪池的"目标"一点点都挂不上钩。第三不要小看这化粪池投资,有人计算过:建筑化粪池的总投资不比建市政集中排水工程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有同志向我建议,是否建筑"单位(当时所谓"单位",仅几栋最多十几栋的建筑群),在接入市政排水管网前设格栅井,否则市政管网太容易堵塞。这与早期建筑内卫生设施比较简陋和少有关,不少人在方便时使用各种类型的纸,在报社的堵塞管道中找出的是成张成张的报纸;亦有的人把垃圾倒进大使槽(器)往外排。现在这种现象就很少很少了。所以我认为在建有市政污水系统的地区,接入建筑的生活粪便污水无需再建"化粪池"进行"预处理"。
(四)污水处理厂的辅助建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综合利用
近日与一些同行再次参观了福州市洋里污水处理厂,"洋里"是以一期设计日处理污水20万吨,远期规划为日处理污水70万吨规模建设,现占地23.7公顷(按日处理污水30万吨规模一次征地),服务总面积为58km²,服务人口近100万人,项目初设于1998年12月得到国家计委批准, 1999年10月全面动工,2002年12月建成,2003年1月1日通水运行。"洋 里"为省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也是福州市实施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工程,还是福州市重要环保教育基地之一。"样板”(规模5万吨/日)和"洋里"的投运,改善了福州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提出探讨,这在我省污水处理厂建设中较普遍。
(1)污水处理厂的辅助建筑与辅助设备、仪器仪表配置;
(2)污水厂的污水再生利用,污泥的综合利用!
l、对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辅助建筑和设设备标准,其规定了污水厂附属建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洋里"与"样板"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均作了优化,安排也比较合理的。可在现在以市场经济角度来考察,污水厂的经营管理是否需要设置这么多科室?设置的科室该占多少建筑面积?在福州市区多污水处理厂条件下,要不要每个厂均配置完整的水质检测科室?还有仪表设备保养维修部门?……据说闽南某市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已投运几年,近招商引资时,外方对该厂辅助面积之大及其今后改造难度表示极大关注。最终此问题是合作未成的主因素之一。
即污水处理厂的办公面积应按市场化运作合理配置,水质检测,仪表设备保护、维修能否委托区域专业单位负责,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取得优质服务。但这有待国家标准补充、修订有关条文。
2、建设部2005年5月31日发布的建科[2005]78 号文一一"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城乡建设方式,切实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促进城乡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为尽可能利用再生水创造条件。绿化用水推广利用再生水"。
对照上述要求,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应合理布局以便于再生水利用:已建的污水处理厂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以及探索污泥综合利用。要做到这一条,我省的污水处理厂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