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浅谈盾构机采用“D”模式推进工艺穿越安庆长江大堤

2012-04-03 00:02园路施工

4 监测目的及内容
  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只有对长江大堤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大堤的安全性和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大堤的稳固及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立即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及进行补强注浆。
  4.1 监测目的
  (1)在施工阶段对大堤的沉降进行跟踪测量,对观测的数据与允许值、理论值进行比较,使之能够及时可靠的反映出施工的情况及所造成的影响。确保大堤的安全。
  (2)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的回归分析,使设计达到合理、安全、经济、优质,便于指导施工。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盾构施工。
  (3)为大堤的安全、工程顺利竣工。
  4.2 监测内容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对施工监测工作的要求,对大堤进行沉降监测,每道大堤各布设15个观测点(SD1~SD15)。其平纵断面图详见图4、图5。
  5 监测点的埋设与监测
  (1)测点埋设:隧道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中线两侧各10m,因此,沉降观测所选的后视点应选在施工的影响范围之外,且后视点不应少于三点。在大堤观测点处先挖宽20×20cm深40cm的坑,在坑内浇注混凝土,中间预埋一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一端弯成90度角,一端制成燕尾形埋入混凝土内,混凝土上部抹平、标记,钢筋露出混凝土表面2~3cm。观测点的外露部分涂银粉作除锈处理。
  (2)仪器:采用苏州一光有限公司生产的DSZ2型水准仪。
  (3)监测: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根据永久水准基点引测,采用Ⅱ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往返测误差不宜超过±mm(n为测站数),或±mm(L为水准路线长度)。
  (4)监测操作流程:监测按图6框图进行。
  6 监测工期与监测频率
  在施工前做好大堤监测点的布置并取得原始数据,沉降稳定后结束现场监测工作。测量频率按表3执行。
  7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成果整理。
  每次量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并对每一个量测断面,均进行以下资料整理:a) 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图; b) 位移值随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 c) 位移速度、位移加速度随时间以及随开挖面变化图。
  (2)数据处理。
  每次量测后,对量测面内的每个量测点(线) 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求出各自精度最高的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并由此判断大堤的稳定性。
  利用已经得到的量测信息进行反分析计算,预测未来动态,以便提前采取技术措施,验证施工方法。
  (3)反馈方式。
  监测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并描绘出测量对象的变化曲线,然后反馈给有关人员。
  8 结 论
  综上所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和现场严格监测控制下,科学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以及盾构纠编量,做到了信息化动态管理和施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盾构安全通过长江大堤。观测数据显示:盾构通过时,地面变形控制在-9/+20mm,均在允许隆陷值控制-10/+30mm设计值以内,大堤安然无恙。
« 上一页 3/3 下一页 »
点赞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分享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