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维尔·阿雷兹:建筑是一种生活和看世界的方式

2013-01-21 14:49设计师访谈

维尔·阿雷兹:建筑是一种生活和看世界的方式

在维尔·阿雷兹近30年的设计与教育实践生涯中,不仅创造了众多极具创造性的建筑与工业产品,获得多项大奖,也执掌过荷兰重要的教育机构贝尔拉格学 院。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阿雷兹多年对自身建筑观念的不懈坚持与对未来的乐观追求。在对阿雷兹的访谈中,可以领略这位当代荷兰著名建筑师的所思与所为。

荷兰 建筑师 维尔·阿雷兹 访谈

  1.简述:冷峻与激情

  1983年,维尔·阿雷兹毕业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目前阿雷兹的事务所包含三个分部:马斯特里赫特(1984)、阿姆斯特丹(2004)和苏黎 世(2008)。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阿雷兹获得过很多重要的设计奖项,包括:“密斯·凡·德·罗奖”(1994)、“20世纪1000个最优秀建 筑”(UIA,1998)、“BNA Kubus 奖”(2005)、“阿姆斯特丹建筑奖”(2010)等。

  同时,阿雷兹也在多所建筑与艺术院校任教。1995-2002年,阿雷兹继赫兹伯格之后,任荷兰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 Institute)的第二任院长。2004年起,任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教授。

  维尔·阿雷兹,我敬仰的当代荷兰建筑师之一。最初对他的关注,源于一个极简单的原因--“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作为建筑师,一个作品便能敲开观者的心灵窗户。

  纵观维尔·阿雷兹近三十年的执业生涯,可以看到他所走过的一条坚定不移的现代主义道路。若单从建筑形态传递的信息看来,他与OMA、MVRDV 及UNStudio等蜚声国际的荷兰建筑师群体所走的路径更有着明显的区别:严谨理性的空间形态,精确推敲的构造细节,更像是一位德国或瑞士的建筑师。正 如上个世纪末,汉斯·凡·代克(Hans Van Dijk)在《20世纪的荷兰建筑》一书中评价道:“维尔·阿雷兹的作品传递着基本与极简的材料组织以及内外空间的纯粹几何性。”

  事实上,若仔细梳理近十年的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阿雷兹持续热忱地关注绘画、电影、教育以及东方国度文化的影响,积极投身工业产品设计,强调 社会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坚持建筑学为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这些观念与行动,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形态、空间、材料”等话题的“工匠式”执着,而表征着其鲜 明的社会性和“荷兰性”。作品形式的“冷峻抵抗”与身心投入之热情,构成了阿雷兹作品特殊的气质。在荷兰背景下解读其作品精神的特殊性,与阿雷兹成长与求 学过程都处于荷兰相对边缘的文化圈层亦有密切关系。而这样的特殊与边缘,却让阿雷兹在当代荷兰建筑的风云浪潮里站稳脚跟,并曾执掌荷兰建筑与城市研究重镇 “贝尔拉格学院”帅印达8年。

  我相信,任何成就的背后,必然有一串坚实的足印。在对阿雷兹的访谈中,我试图探寻到这身后的东西。

  2.八个关键词

  原则(principle)、无意识(unconscious)、路径(route)、尊重(respect)、内在(interiority)、内容(contents)、惊讶(surprise)、世界(world)

  在维尔·阿雷兹事务所的网站首页(wielaretsarchitects.nl),各栏目名称都置于一个完整的语境之中,用粗体字标出。在下文的访谈记录中,亦试着将我所理解到的蛛丝马迹用此法标明,借以从完整语境中提取出一条理解线索。

  3.访谈

  阿雷兹在阿姆斯特丹的事务所位于城市南侧,一条普通的住区街道旁。唯一的事务所标志印在了门铃的按键上,字高不过2厘米,令我往返数次,几乎错 过此地。进门以后,与其说这是一家事务所,不如说是一座传统低调的荷兰住宅。在前厅等候片刻,阿雷兹手拎旅行箱如约而至,一边解释着因从机场赶来的迟到, 一边引我上至二层的小型会议室。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并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同时,你也成功地介入到建筑教育与工业设计之中。我非常欣赏您曾说过的一句话:“建筑是一种生活,一种看世界的方式。”首先能否谈谈你基本的建筑态度吗?

  维尔·阿雷兹:是的,对我来说,建筑的确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要知道,建筑本身有着自身的发展原则 (principle),其次才是如何评论它的问题。任何一个项目都有着自身的出发点和发展轨迹。作为建筑师,我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只对社会指手画脚 的人。建筑师、艺术家和作家等人都正在表达着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建筑师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因为他们总是在竭力寻找着更新鲜的观念。

  建筑师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确地反映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正如大多数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师所做的那样,另一类则是那些敢于创新的建筑 师,如库哈斯、赫尔佐格与德默隆他们,我希望把自己也归于这个类别。这类建筑师尖锐地表达自身意见,而并非只是提出某些“常识性”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 这部分人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探讨了什么是极限的可能性。但这类建筑师要获得公众的理解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那如何实现你提到的这种“非一般常识”的判断呢?

  维尔·阿雷兹:举个例子,在思考乌特勒支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时,我始终问自己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图书 馆?”我喜爱图书馆。读大学时,我每天至少花上三个小时呆在图书馆里,希望自己能够读完里面的每一本书。书本犹如一面镜子,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实际上是也 阅读了你自己。同样,建筑也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当观察某个新建筑时,作为一个局外人,你可能只会简单地赞叹:“多美的建筑啊!”而若是你使用它,长时间身 居其中,建筑便以一种“无意识”(unconscious)的状态映射并影响着你的生活。要知道,人们看待世界时,并非总是以一种“智慧、有意识、有目 的”的方式进行。因此,我正在写一本书,书名便是“无意识”。

  我喜欢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电影作品。他的电影有着奇妙的蒙太奇效果。当观看时,电影会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你。他的电影即使我看上十遍,每次都会给我不同的 感受——这也是我看待建筑的方式。在我的建筑中,我希望能够每时每刻给人不同的感受——可能舒适,可能公共,也可能私密……就像图书馆这类建筑,它本是个 公共建筑,但也给了你足够的私密性。这就是为什么上千人同时使用着图书馆,你仍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原因。

  我读过你在《Living Library》一书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图书馆是一类很特别的建筑,大家共聚其中,却独立地做着自己的事情。(A library is a very specific sort of building. A building where you collectively do something individual.)”。这里面就有“汇聚(collectively)”和“个体(individual)”一对矛盾关系。

  维尔·阿雷兹:是的,在图书馆里能够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阅读者虽各自独立,但同时也与你邻座的人有着密切 关系。因此,我希望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当你处于不同位置和使用方式时,能够获得全然不同的体验。这也是生活的特点——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就像 你我一样。这个世界在令人惊讶地快速变化着,存在于我们心目中的世界其实并不相同。建筑也是如此,我要为每一个不同的人设计建筑。你的作品要面对的,不仅 是专业人士,就像你这样热爱建筑的人,去评论、思考,更需要考虑居住、工作其中的人——(与专业人士不同)建筑对于他们,则是另外一种感受。

  建筑内部有着多重的层次。多重维度对我的设计非常重要,我拒绝平铺直叙的楼层——建筑需要你通过自身位置的移动,获得全新的感受。因此,当你走进我的建筑时,记住,路径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有点像在看电影。

  作为建筑师,我能够控制这些路径(route)。比如在乌特勒支的图书馆里,有意识地将入口处理得狭小低矮,上楼梯后则立即进入了高大的空间, 在竖向维度上立即获取了不同的感受。在其中行走,便对不同位置的楼梯、窗户、桥……感受都不相同。人坐下来时,便有着特别的位置,不同人数的聚集都形成了 不同的空间。

« 上一页 1/2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