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沙品茶喝茶的前世今生(151-9767-7332)薇店桶布。长沙工作室。新茶相约。长沙,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品茶的传统源远流长,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长沙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与茶具,是长沙茶叶历史的实物见证,说明早在西汉时期,茶叶在长沙地区就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尔雅》记载的“槚苦茶” ,以及长沙窑出土的唐代青釉褐彩题 “荼埦”(“荼” 即今 “茶” ,“埦” 即碗)瓷碗,还有唐代《封氏闻见记》中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的记载,都表明长沙有着悠久的产茶、喝茶以及制作茶具的历史,且已将其融入生活习俗。
唐宋时期,是长沙品茶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相传,唐宋时代岳麓山寺僧侣从安化带来茶籽,在寺周辟地种茶。每至春末夏初,采制的茶叶先用于敬佛,而后款待游客,饮茶之风也由此从佛寺向民间传播。此时,饮茶逐渐成为一门艺术,融入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初唐诗人宋之问被贬途经长沙,在岳麓山寺庙茶憩时,感慨万千写下《高山引》。杜甫看到寺墙上宋之问的诗后,也触景生情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提及。唐代潭州刺史张谓以 “岳麓茶” 饯行朋友,在诗中留下记录。晚唐诗僧齐己坚持以茶悟理、以茶悟禅,收到岳麓山道林寺僧友寄的谷雨新茶后,在《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中描述了岳麓山道林寺茶园景色以及采摘、煮茶方法 。到了宋代,茶肆茶楼兴盛,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岳麓茶” 名声更响,常被僧人用来招待官场来客,宋初名臣王禹偁、诗人魏野的作品中都有相关记载 。
元代起,长沙的名茶逐渐增多。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潭州(长沙)地区的茶品有 “岳麓、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 等种类,商业繁盛。元末明初,湖南市场对茶叶需求旺盛,长沙也是著名茶产区,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 “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 便是证明 。清朝时期,茶文化愈加兴盛,茶馆、茶档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活动场所,人们以茶待客会友,文人品茶吟诗作对,商人品茶洽谈生意。清代咸丰年间,岳麓山周边引种橘树,茶树、橘树相间种植,形成 “河西园茶” ,曾一度成为 “供品” 。《清稗类钞》记载,湘人饮茶不仅饮其汁,还咀嚼茶叶,在长沙招待客人,以壶斟茶被视为不敬,客人吃光茶叶是最佳回馈,“河西园茶” 是常用待客茶。在长沙的茶馆里,喝茶时还常配有盐姜、萝卜条等茶点,宁乡、益阳一带的老人至今仍有制作芝麻豆子茶的传统。
民国初年,“河西园茶” 名声盖过 “岳麓毛尖” 。其鲜叶原料较一般名茶粗老,以一芽二三叶为主,加工工艺复杂,分为杀青、初揉、初烘、渥坯、复揉、再干、再渥坯、三揉和全干九道工序 。
近现代以来,长沙的茶产业持续发展。长沙县立足县情掀起建设 “百里茶廊” 的高潮,“怡清源茶叶”“高桥银峰”“金井绿茶”“湘丰茶叶”“骄阳茶叶” 等一系列品牌涌现 。长沙茶产业布局定位在 “一廊三片” (一廊指长沙县的百里茶廊,三片指宁乡市沩山片、浏阳市淳口片、望城区格塘乌山片) 。其中,金井茶叶极具代表性,金井茶场的对联 “金杯盛绿叶、井水沏名茶”“品长沙绿茶,享美好生活” 体现了其特色。金井山上有九溪古寺,和尚在清明谷雨时节采头茶加工成禅茶,品金井好茶悟修心养性之道,访开慧故里思齐家修身治国之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长沙绿茶” 被视为有文化的品牌茶,其精品款 “为人民服务” 茶还进京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茶 。
如今,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各类茶馆星罗棋布。既有传统风格的茶馆,古色古香,保留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人们在这里可以体验传统的泡茶、品茶方式,感受老一辈长沙人对茶的热爱与执着;也有现代风格的新式茶馆,如24小时营业的共享茶室,以其亲民的价格、私密的空间和智能化的服务,成为众多年轻人娱乐休闲生活的新方式 。这些共享茶室选址在写字楼、公寓、小区楼宇等处,有独立小程序 ,从预订包间、扫码开门、购茶再到泡茶,均由消费者独立操作完成 。
长沙品茶的历史,是一部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从古代的萌芽兴起,到唐宋的发展繁荣,再到元明清的持续传承,直至近现代的创新变革,茶始终贯穿在长沙人的生活中,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无论是传统的茶文化传承,还是现代茶文化的创新发展,长沙的品茶文化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成为湘楚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