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张永和:我对中国热衷奇观性建筑十分警惕

2013-01-21 13:33设计师访谈


只有建筑师最能做“跨界设计”

  这次做回顾展的初衷是什么?展览的名字为什么叫“唯物主义”?

  张永和:我很早就想做这个展览,但由于2005年到201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当系主任,这段时间工作十分繁重,所以就搁置了。虽然当时对展览内容还不确定,就如同我出书的想法一样,早就有了,只是没有机会实践。UCCA的馆长田霏宇对我十分了解,所以我们一拍即合。

  展览名字里“唯物”说的是材料,建筑从摸得着的材料入手。唯物主义、物质主义和材料主义英文都是Materialism。展览标题其实是一个中英文的文字游戏。

  这次展览还会涉及你最近在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上的尝试,具体的是哪些呢?为什么会想到除了建筑之外的设计尝试?

  张永和: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我还是向往生活里一些新鲜的事情,由于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有基础和各个领域合作,比如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电影等。

  现在也有很多机会,服装品牌上我们就和广州的“例外”合作过。和意大利品牌Allissy合作,我们做的就是比较简单的实验,例如以枯萎的荷叶 作模型,做个托盘。我做生活产品的机缘,是一家台湾的给欧洲品牌做设计的公司,他们想确立自己品牌(品家家品ChineseING),就找到了我,当时是 蒋友常来到我家门口等我,带来了三个方案。最后做了葫芦状的锅碗瓢盆。

  我现在想,如果有机会设计自行车也不错,我就有一辆英国老牌自行车,还骑摔过,国内很多自行车都受这个牌子的影响。

  其实只有建筑师才能做“跨界设计”,因为只有设计建筑最复杂。

  有没有经历过自己的设计方案被否掉的情况?有没有什么项目进展很慢?

  张永和:我的一个“pruitt igoe”项目在美国失败,但在香港取得很大成功,也许说明:不一定是房子的错,社会的因素对一个社区的成功与否影响更大。

  现在有很多项目都是七八年前开始的,比如朱家角等,由于种种原因,做不出来。南京玻璃钢宅项目,我们找了南京工业大学一次次做实验,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我比较容易着急,特别在工作上,所以我一般跟业主交流写短信,这样不容易发火。

  北京一些房子与人的关系很差

  中国的各个城市建设都突飞猛进,然而其中也有很多非常愚蠢的建设案例。你觉得目前城市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张永和:我设计建筑注重生活环境。北京的一些房子与人的关系就很差,除了城市环境,还要考虑山地、是否有风 景等。还有就是使用空间。这些都是历代建筑师积累下来的基本要素。我们曾经做过一个400米的摩天楼,那是单体最高的一个,但是单体再大,意义和城不一 样,城是个生活环境,意义更大。关键是建筑师或规划师是以一个什么角色来做这个工作的。做城市设计有一个很理性的出发点:你不能把你自己都不想住的一座城 设计给别人,要考虑使用者。

  就中国建筑来说,从质量来说已经提高很多。但就思维方式来说,有些中国建筑师的确有点狭隘。我不是指那批根本没有想法没有抱负的建筑师,而是指 在中国建筑体制下(以留美为主)的建筑师恰恰限于一种形式主题的出发点。尽管我觉得很多建筑师做得也不错,可我看不到太多持续发展的可能。不管它与外国建 筑像不像,至少思维方式里缺乏独立的思考。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我们目前做的城市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缩小尺度,改进步行环境。如果有机会,我想在住、商、工作等功能混合上多努力。总之,可居性是目标。

  你在微博上也经常关注古建筑保护的问题,你觉得古建筑保护怎么做才能和城市的现代化相协调?

  张永和:除了真的相对比较古典,到后来从明显的古典主义变成从苏联传进来的社会现实主义,一直到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其实已经完全没有古典风格因素的建筑了。古典精神不仅仅指的是外形上的“传统和怀旧”,而是建造上或者形式上的“古典”。一个建筑师如果对建筑本 质的理解更深一层的话,就能体会到“古典的力量”在建筑里。

  今天的建筑和过去的建筑相比,技术确实有发展。过去几十年,在文物保护的态度上,基本上是一直采取做假古董的做法。为什么说做“假古董”呢,因为今天做的古建筑,做不出当年那个质量,常常有问题。你到前门,就会看出这个问题。

  以前的文物保护,走的是一条有问题的路,那是不是有别的路?其实,就算你按老路走,恐怕也会有争议。我们不该忘记我们现在修房子的技术和100年前的手工艺完全不同。我个人并不认为原封原样保留是积极做法,那样就会变成一个博物馆,和城市生活肌理又不符合了。

  你认为建筑不是造型而是空间?

  张永和:这里要提到两个很重要的外国街道设计概念。一个叫“街墙”:街道有两个界面一个空间,街道要足够窄 才能成为一个能呆的地方。中国设计就怕街墙,到处打破街墙。还有一个概念叫“共享街道”:是一个荷兰概念,让车子在街道里绕,不能开快,用一些景观来限制 街道的宽度,曼哈顿的车量比北京多很多,却没那么拥堵,因为曼哈顿用的是疏通的方法而不是像北京用的是堵截的方法。我们的野心不是成为独一无二,而是改善 大家的生活。

  这几年,华人建筑设计师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意,你比较欣赏哪位同行?

  张永和:中国现在有不少非常棒的建筑师,除了王澍的建筑外,如南京张雷在扬州的“三间院”也极值得学,他把砖房子盖绝了。所以不一定用外国建筑作为参考。

« 上一页 2/2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张永和 :非常与平常
张永和不认为建筑的起点是形式,一个建筑的起点,比较冷静地说就是使用。  2011年6月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久负盛名的古典

2013-02-261008

张永和:中国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低下
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及他的团队非常建筑首次将玻璃钢材料全方位应用于建筑结构,根据天安时间的挑高空间创作了一件建筑装置作品。不

2013-02-26976

张永和:中国更需要规划师
  大家熟悉的建筑是用玻璃、钢、石头等造出来的,有着封闭的墙,是静态的,但是现在,借助魔方,我们向那种古老的建筑说声再见

2013-02-21935

张永和 建筑是审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张永和: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之一,1956年出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的次子,多次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1993年,与妻

2013-02-21961

张永和:去除“符号”建筑 回溯城市“肌理”
张永和:去除符号建筑 回溯城市肌理12月10日下午下午两点,来自哲学、社会学、美术、电影、音乐、建筑等各个学科的15位学者聚集在

2013-01-221061

张永和:好建筑加不出好城市
张永和:好建筑加不出好城市在后奥运北京的公共建筑论坛上,话题主要集中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的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中对于大

2012-01-021634

张永和:“传统”建筑见证时代 “竹林”是中国符号
张永和 作为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之子,他却自言学建筑只是偶然;他教的设计,却带着学生盖房子;他受到的教育,以西方的文化为多,

2008-02-21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