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行业新机遇:聚焦国内政策红利,探索多元转型路径
一、乌克兰重建热议背后的冷思考
近期有关中国企业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的消息引发工程行业热议,部分从业者跃跃欲试。然而,考虑到当地局势的不确定性,多数人更倾向于关注国内市场的政策动向。当前,地产与基建行业面临深度调整,行业竞争加剧,"僧多粥少"的现状倒逼工程人亟需寻找新出路。2024年中央政策部署及地方规划密集出台,为行业指明了三大方向:棚改2.0、城市更新与新旧基建融合,这些领域正成为工程人破局的关键。
二、棚改2.0:万亿级市场激活全产业链
政策风向标
住建部明确2024年三大重点任务:
扩大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在2023年100万套基础上继续加码,推行货币化安置(现金或房票),直接刺激商品房需求;
老旧小区全覆盖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22万个小区纳入改造范围,涉及近3900万户居民;
社区功能升级:完善适老化设施、托育服务及儿童活动场地。
市场潜力与参与主体
规模效应:100万套改造预计带动1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建材、施工、设备等产业链全面受益;
国央企主导:旧改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国央企凭借资金优势成为主力军。深圳、广州等地已加速推进,深圳12个拆除新建项目由招商蛇口、天健集团等本土国企主导,广州计划年度投资超千亿元。
行业连锁反应:房企回血将传导至上下游,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岗位需求有望回升。
三、城市更新:微改造催生“轻资产”新赛道
老旧小区改造的运营逻辑
政府主导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的改造模式,为代建、物管企业开辟新空间:
代建服务:绿城、万科等房企通过“EPC+O”模式介入改造,收取代建费与运营分成;
智慧化运营:龙湖智创生活、万物云在重庆、深圳等地提供智能安防、停车系统改造及后续运维,实现可持续收益。
社区功能升级的细分机会
适老化改造(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
公共服务补短板(充电桩、社区医疗中心);
数字化升级(智慧水电表、物联网管理平台)。
四、新旧基建融合:科技赋能下的增长极
传统基建结构性机会
水利领域: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万亿元,中央超长期国债70%投入水利工程;
交通枢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项目持续释放施工需求。
新基建崛起:跨界转型新蓝海
“建筑+科技”场景:商业航天基地、低空经济产业园、生物制造厂房等新兴领域催生建设需求;
人才需求转型:新能源企业(如小米汽车)以1.5-3万元月薪招聘土建工程师,要求“土木+数字化”复合能力;
技术革新应用:AI工地管理系统(实时定位、安全预警)、智能建造技术渗透率提升。
五、行业启示:从“被动收缩”到“主动进化”
紧跟政策红利:重点关注财政倾斜领域(如水利、城中村改造),把握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
能力跨界升级:从单一房建向智慧建造、低碳技术、产业运营等方向延伸;
风险理性评估:海外项目需权衡收益与安全,国内区域分化明显(如化债重点省份基建收缩);
拥抱轻资产模式:代建、物管、存量改造等赛道门槛低、现金流稳定,适合中小型企业布局。
结语
相比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内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为工程行业提供了更稳健的转型路径。无论是棚改2.0的规模效应,还是新基建的科技赋能,工程人亟需以“主动进化”的姿态,在变革中挖掘结构性机遇,重塑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