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年底各大地产商的排名了。做大规模,冲100、300亿、1000亿、5000亿,无数房企都在为做大规模努力,虽然房企的规模有时与品质不一定成正比,但很多时候没有规模,就在很多方面丧失优势。
在下一步房企的竞争中,规模依旧重要,有规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话语权,规模关乎企业生存与死亡,不进则“没”,有规模才有更多的销售额,没有销售额就没有一切;
因为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在拿地、贷款、人才吸呐和招标采购等方面等就越有优势,对现金流均衡、对冲市场周期波动风险和部分项目失败风险都有好处,也更利用获得规模效益,现金流才能整体平衡,所以,规模越大,反而发展越快!以融资成本为例:30亿的企业融资成本平均息率9%-12%;300亿上下的为6%-9%;超过1000亿、3000亿的竟然可以降低到6%以下。
我们看克而瑞的销售排行榜,由于现在联合拿地合作开发的越来越多,所以权益的销售榜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数据:
没有出意外,碧桂园依旧是行业老一,不知道今年藏了多少业绩。据说,碧桂园在明年,最迟2019年,要冲击万亿。根据兰德咨询的数据:
过去五年,碧桂园的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58.28%;
碧桂园的项目平均开盘时间是6.2个月;
现金流回正周期平均8.4个月;
年化自有资金收益率高达78%!
此外业绩最显眼的就是融创、融信、中梁、新力地产这些了,今年三四线城市异常火爆,在这些城市布局的碧桂园、恒大、中梁、建业等业绩都爆发了。融创由于并购了万达等项目,2017年的数据线看着太喜人了。
只是,除了关注销售排行榜,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回款,没有回款的销售都是“耍流氓”,据说万科的回款额已经是5000亿了。除此之外,还是希望在注重销售的同时对产品和质量更加重视,让地产圈的各种维权,少一些,再少一些。
只做会酷炫的外立面、效果图和发布会的“美图秀秀房地产公司”应该被淘汰,怀有感恩的心,善待业主,让他们买一个绝对放心的好房子,住的舒适安心,这是地产从业者最好的积德方式,会有更大的福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所以说,产品和品质永远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需要先有地才会有规模,我们来看拿地的情况:
(单位:亿元、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从拿地金额来看,碧桂园、万科、保利、恒大、中海成为TOP5拿地大户。2017年1-12月,拿地金额有五家房企拿地金额均超千亿元门槛,五家合计8421亿元,占TOP50企业的33.2%。前10家企业总拿地金额占TOP50企业的48.5%,龙头房企土地资源优势凸显,强者恒强态势显著。碧桂园以2645亿元的拿地金额继续位居榜首,万科以1844亿元稳居第二位,保利以1461亿元稳居第三位。
2017年,房企积极关注重点城市的收并购机会。其中融创、阳光城等收并购规模名列前茅。融创2017年上半年以102.54亿元收购天津星耀五洲项目,下半年又收购了万达13个文旅项目。阳光城仅2017年上半年,就通过收购获得52宗地块,总计金额211.56亿元;下半年,阳光城又以64.5亿元获得北京项目。
当然,拿对地,也是一种本事,这也是孙宏斌最爱说的。除了拿对地之外,又回归到产品。因为同一块地有N种产品方案。地产公司还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策划做出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方案。所以,只是拿对地还不行,还要做对产品。
从来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能力不强的企业,国家调控没有放松的迹象,可以想象,未来是能力大于行情的市场,不管市场怎样,你能把房子卖的又好又快,质量好,客户口碑还好,最是房企最大的牛逼本事。